往事岂能如烟
推荐阅读:我的帝国无双、明天下、最后的超级战士、铁骨铸钢魂、权谋天下:姑姑太撩人、特种兵之军人荣耀、张雯小龙雯雯、错误的邂逅、重生之绝世弃少、程璟然赵苏禾
一秒记住【爱尚小说网 www.23xsw.net】,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!
床头放着一本书——往事并不如烟。放了多久了,我没有计数。
土黄色的封面,被刻意仿怀旧的样式,制成发皱的样子,与“往事”两字营造出的意境极为和谐。书名是手写体的,墨色浓郁,轻轻触摸,明显是凸起的。那些“往事”就是这样从作者的笔下走出来,触手可及。
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名,是一位朋友介绍的。记得当时,他说,这本书读完,他难过了好几天。当时听了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——是怎样不寻常的书,能让一个理性的人难过好几天呢。
当我读完它后,对朋友的“难过”便有了深深理解。作者在自序中提及此书是献给父母的,实际则是描述了中国一批顶尖级的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后,至文革结束这一时期的多舛命运。
全书共分六篇。本想,读完此书后,写一篇读书笔记。可读完后才发觉,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些人物命运的素描,更烘托着在那个特殊年代,中国政冶上的历史风云。而做为一个后辈,以自己的肤浅,实在不足以对这些有任何的品评。
思虑再三,遂将读完后一些难以抹灭的心动或心痛片段大致记录一下——
一、正在有情无思间——史良侧影
这是一个首任中国司法部部长等若干首要职务的女人;是一个在院子里可以摘花佩在胸前,注重生活细节和生活质量的女人;是一个任凭风浪再大,也要稳坐于轮船之上,维护国人形象的女人。可仍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融入了那场亲非亲,友非友的历史漩涡中。最终,在文革中仍没逃脱被批斗的命运。
此篇最后几段写两件事:
1、史良病逝后,作者的母亲前去参加追悼会,在场的一位民盟中央部长问:“她是谁?”
一老者答:“她叫李健生,是章伯钧的夫人。”
另一干部问:“章伯钧是谁?”
2、史良病逝后,侄辈去首饰店鉴定史良留下的所有首饰的价值。原来皆是假首饰,至多值三千块。
作者最后大致这样写道:那珠宝行的鉴定者,不知这些漂亮的假首饰的所有者,是一个叫史良的女人。即使晓得了姓名,他们也未必知道史良是谁。
读到这里,心不由得下沉。
二、两片落叶,偶尔吹在一起——储安平与父亲的往来
作者在文中这样介绍储安平的外貌:面白,身修,美丰仪。民主党派三大美男之一。
这样担任光明日报总编的一代才俊,却在被定为右派之首后,读书,喂羊,成了每日的必修课。读到此,是最让人心痛不已的。
而最终,不堪精神与肉体上的折磨,在彻底的绝望中,断绝了一切尘念,以“水”来了结了尘缘
三、君子之交——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
“诗词歌赋,无所不晓,琴棋书画,无所不通”是作者形容张伯驹的。张伯驹一生倾私囊收购文物,为国家献宝无数。
作者笔下的张伯驹生性散淡,不问政冶,不温不火。而就是这样一个待人稍嫌冷淡之人,在章伯钧逝世后,在那挚友绕道而行,亲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日子里,与妻子第一个上门,慰问生者。读到此很是感动,什么是“君子之交”?莫过于此。
而在文革结束后,在文化界供职多处的张伯驹,出入没有专车,只有孙子用自行车接送。最终因严重感冒入院,级别不够只能待在普通多人病房里,感冒转成肺炎而终
心痛!
四、最后的贵族——康同壁母女之印象
康同壁,康有为最疼爱的一个女儿。一个十九岁只身寻父,独自登上印度大吉岭,主席也敬重的杰出女性。一个有着贵族气质,贵族精神的女性。
康同壁处世原则是“以不变应万变”做人原则是“有苦同享,有难同当”作者通过描写生活中赠送小糕点等一些生活细节,更加烘托了康同壁母女做人的高贵品格。
康同壁的女儿罗仪凤,这个通晓六国语言,才华横溢的优秀女子最大的爱好是香水,鞋,花儿,英文诗歌。而这些都是那个灰色年代的禁忌。她流着泪,亲手用开水浇死了花儿,毁了鞋子,香水,诗歌。也毁了她最重要的精神依托。从优越的生活,慢慢沦落到用暖水袋取暖渡日。
她们逝世后,将保留的所有康有为遗物捐给了国家。然而,如今,现于后人眼前的,只是一方又薄又小的墓碑
无言。
五、斯人寂寞——夏绀弩晚年片断
作者这样概括夏绀弩:敢想,敢怒,敢骂,敢笑,敢哭。
这样一个大性情的人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被定为“现行反革命”似乎是必然。
而在此其间,他的独生女儿自杀。夏绀弩蒙冤半生昭雪后,才情得以释放,在后期诗作不断。女儿的不明之死与老年妻子背判,这些对他是无可言表的打击。
文中写道:他以文学为精神方向,以写作为生存方式,继续活下去,有如一叶孤帆远离喧嚣的港湾,驶向苍茫大海。
孤苦一生的夏绀弩,死时时的姿态仍像平时靠卧在床头看书时一样。遗体似一张弓,怎么也弄不平了。
一叶孤舟,就这样停靠了
六、一片青山了此身——罗隆基素描
作者这样评价于罗隆基:雄才大略,炫才扬已;忧国忧民,患得患失。思维敏捷,纵横捭阖,喜形于色,性格外露。有大手笔,也有小聪明
这样一个博学雄辩,口无遮拦,风流倜傥的人,在被定为右派其间,孤独一人,在没人发现的情况下,猝于心脏病。最终,骨灰都无处可寻。
这部书的六篇,作者没有单独为自己和父母开篇。可字里行间却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父母的高贵品格与为人态度。
作者章诒和没有刻意的去描绘自己。几个小片段却让人心灵震颤——在狱中产下一女,十年后相见时,别人拖也拖不出来认妈妈的场景。出狱后的第一顿聚餐,笑与哭全然没有表情,不知多久没有尝到肉味,独自吃了一斤八两肉,母亲心疼得泪流不止的场面
看完全文,重回看开篇的自序。有几句这样写道:我这辈子,经历了人间,天堂,地狱三部曲,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,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提笔的那一刻,才知道语言的无用,文字的无力我想,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。
再看序言,对作者的每一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后,阵阵隐痛袭来。在每一个不眠之夜,提笔的日子,这些文字是怎样从作者的心里或啜泣,或滴血而落于纸间?
往事不能如烟,往事岂能如烟。
床头放着一本书——往事并不如烟。放了多久了,我没有计数。
土黄色的封面,被刻意仿怀旧的样式,制成发皱的样子,与“往事”两字营造出的意境极为和谐。书名是手写体的,墨色浓郁,轻轻触摸,明显是凸起的。那些“往事”就是这样从作者的笔下走出来,触手可及。
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名,是一位朋友介绍的。记得当时,他说,这本书读完,他难过了好几天。当时听了便对这本书产生了好奇——是怎样不寻常的书,能让一个理性的人难过好几天呢。
当我读完它后,对朋友的“难过”便有了深深理解。作者在自序中提及此书是献给父母的,实际则是描述了中国一批顶尖级的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后,至文革结束这一时期的多舛命运。
全书共分六篇。本想,读完此书后,写一篇读书笔记。可读完后才发觉,这本书不仅是对一些人物命运的素描,更烘托着在那个特殊年代,中国政冶上的历史风云。而做为一个后辈,以自己的肤浅,实在不足以对这些有任何的品评。
思虑再三,遂将读完后一些难以抹灭的心动或心痛片段大致记录一下——
一、正在有情无思间——史良侧影
这是一个首任中国司法部部长等若干首要职务的女人;是一个在院子里可以摘花佩在胸前,注重生活细节和生活质量的女人;是一个任凭风浪再大,也要稳坐于轮船之上,维护国人形象的女人。可仍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融入了那场亲非亲,友非友的历史漩涡中。最终,在文革中仍没逃脱被批斗的命运。
此篇最后几段写两件事:
1、史良病逝后,作者的母亲前去参加追悼会,在场的一位民盟中央部长问:“她是谁?”
一老者答:“她叫李健生,是章伯钧的夫人。”
另一干部问:“章伯钧是谁?”
2、史良病逝后,侄辈去首饰店鉴定史良留下的所有首饰的价值。原来皆是假首饰,至多值三千块。
作者最后大致这样写道:那珠宝行的鉴定者,不知这些漂亮的假首饰的所有者,是一个叫史良的女人。即使晓得了姓名,他们也未必知道史良是谁。
读到这里,心不由得下沉。
二、两片落叶,偶尔吹在一起——储安平与父亲的往来
作者在文中这样介绍储安平的外貌:面白,身修,美丰仪。民主党派三大美男之一。
这样担任光明日报总编的一代才俊,却在被定为右派之首后,读书,喂羊,成了每日的必修课。读到此,是最让人心痛不已的。
而最终,不堪精神与肉体上的折磨,在彻底的绝望中,断绝了一切尘念,以“水”来了结了尘缘
三、君子之交——张伯驹夫妇与我父母交往之叠影
“诗词歌赋,无所不晓,琴棋书画,无所不通”是作者形容张伯驹的。张伯驹一生倾私囊收购文物,为国家献宝无数。
作者笔下的张伯驹生性散淡,不问政冶,不温不火。而就是这样一个待人稍嫌冷淡之人,在章伯钧逝世后,在那挚友绕道而行,亲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日子里,与妻子第一个上门,慰问生者。读到此很是感动,什么是“君子之交”?莫过于此。
而在文革结束后,在文化界供职多处的张伯驹,出入没有专车,只有孙子用自行车接送。最终因严重感冒入院,级别不够只能待在普通多人病房里,感冒转成肺炎而终
心痛!
四、最后的贵族——康同壁母女之印象
康同壁,康有为最疼爱的一个女儿。一个十九岁只身寻父,独自登上印度大吉岭,主席也敬重的杰出女性。一个有着贵族气质,贵族精神的女性。
康同壁处世原则是“以不变应万变”做人原则是“有苦同享,有难同当”作者通过描写生活中赠送小糕点等一些生活细节,更加烘托了康同壁母女做人的高贵品格。
康同壁的女儿罗仪凤,这个通晓六国语言,才华横溢的优秀女子最大的爱好是香水,鞋,花儿,英文诗歌。而这些都是那个灰色年代的禁忌。她流着泪,亲手用开水浇死了花儿,毁了鞋子,香水,诗歌。也毁了她最重要的精神依托。从优越的生活,慢慢沦落到用暖水袋取暖渡日。
她们逝世后,将保留的所有康有为遗物捐给了国家。然而,如今,现于后人眼前的,只是一方又薄又小的墓碑
无言。
五、斯人寂寞——夏绀弩晚年片断
作者这样概括夏绀弩:敢想,敢怒,敢骂,敢笑,敢哭。
这样一个大性情的人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,被定为“现行反革命”似乎是必然。
而在此其间,他的独生女儿自杀。夏绀弩蒙冤半生昭雪后,才情得以释放,在后期诗作不断。女儿的不明之死与老年妻子背判,这些对他是无可言表的打击。
文中写道:他以文学为精神方向,以写作为生存方式,继续活下去,有如一叶孤帆远离喧嚣的港湾,驶向苍茫大海。
孤苦一生的夏绀弩,死时时的姿态仍像平时靠卧在床头看书时一样。遗体似一张弓,怎么也弄不平了。
一叶孤舟,就这样停靠了
六、一片青山了此身——罗隆基素描
作者这样评价于罗隆基:雄才大略,炫才扬已;忧国忧民,患得患失。思维敏捷,纵横捭阖,喜形于色,性格外露。有大手笔,也有小聪明
这样一个博学雄辩,口无遮拦,风流倜傥的人,在被定为右派其间,孤独一人,在没人发现的情况下,猝于心脏病。最终,骨灰都无处可寻。
这部书的六篇,作者没有单独为自己和父母开篇。可字里行间却让读者清晰地看到父母的高贵品格与为人态度。
作者章诒和没有刻意的去描绘自己。几个小片段却让人心灵震颤——在狱中产下一女,十年后相见时,别人拖也拖不出来认妈妈的场景。出狱后的第一顿聚餐,笑与哭全然没有表情,不知多久没有尝到肉味,独自吃了一斤八两肉,母亲心疼得泪流不止的场面
看完全文,重回看开篇的自序。有几句这样写道:我这辈子,经历了人间,天堂,地狱三部曲,充其量不过是一场孤单的人生,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提笔的那一刻,才知道语言的无用,文字的无力我想,能够悲伤也是一种权利。
再看序言,对作者的每一句话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后,阵阵隐痛袭来。在每一个不眠之夜,提笔的日子,这些文字是怎样从作者的心里或啜泣,或滴血而落于纸间?
往事不能如烟,往事岂能如烟。